您的位置:

为什么会出现口服降糖药物失效
文章来源: 日期:2011-12-17

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,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中的磺脲类药物(如优降糖、达美康、糖适平等),此类药物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胰岛β-细胞的功能状态。目前认为: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-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磺脲类药物对胰岛β-细胞的过度刺激,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,是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。其次,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(医学上称之为“ 胰岛素抵抗”)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,这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明显,由于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,因而使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疗效大打折扣,治疗应首选能改善胰岛素抵抗,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,如二甲双胍、胰岛素增敏剂(如罗格列酮、吡格列酮等),此外还要严格控制饮食、减轻体重、增加运动。第三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不注意饮食控制、缺乏体育运动、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、药物用法不当(比如将同属磺脲类的两种降糖药物联用)、存在应激情况(如感染、急性心脑卒中、严重外伤、大手术等)、或同时应用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(如糖皮质激素、噻嗪类利尿药、避孕药)等。

 

 

如何区分原发或继发性失效

 临床上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,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。初治糖尿病病人,正规服用磺脲类药物达一个月以上,仍无法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,谓之“原发性失效”。这种情况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5%~10%,多见于糖尿病确诊时间晚、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病人。病人在服药初期(数月到数年)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,随着时间的推移,疗效越来越差,将口服药加至最大允许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(空腹血糖>10mmol/L),谓之“继发性失效”,这主要是随着病情的进展,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逐渐衰退,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疗效也随之下降,以至完全失效。据统计,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%~10%,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5年,将有约30%~40%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。出现药物失效时间的早晚,与多种因素有关。当糖尿病发现较早、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,胰岛功能下降就比较慢;反之,如果延误诊断及治疗,或降糖药的使用不规范,血糖控制不理想,则胰岛功能下降就比较快,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时间也就早。所以,糖尿病病人一定要经常监测血糖,根据血糖变化适时调整用药方案,以避免治疗失效。特别是血糖较高的重症患者更需注意。

  

 

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

     一旦发现磺脲类药物失效,应首先检查是否存在可以消除的诱因(如饮食控制不佳、缺乏运动、肥胖等),如有则予以纠正。如果经处理后患者病情仍未得到良好控制,可考虑选用其他类型的降糖药。目前,国内外都倾向于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,这对于补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之不足、迅速控制血糖、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、保护残留的胰岛功能具有重要意义。不仅如此,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,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,同时减轻外源性胰岛素对自身胰岛分泌功能的反馈性抑制。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,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,胰岛β-细胞功能有可能明显改善,并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,以至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。当然,如果病人胰岛功能严重受损,几无分泌功能,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。也有少数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者联用双胍类、胰岛素增敏剂、ɑ-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后,药效又重新恢复,这可能与这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。  应当注意,当临床上出现磺脲类药物失效,在选择药物联合治疗时,切忌再联用另一种磺脲类药物,因为如果一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没有发挥降糖作用,说明其有功能的胰岛素β细胞组织已不足30 %,此时再增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已没有意义,而应改用其他类降糖药,或与其他类型的降糖药物联用。 

 

如何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